Critic - Where is Our Sea

/我們的海/ 每周盤點 (26/11-2/12/2018):開足馬力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
原文連結:https://thestandnews.com/art/%E6%AF%8F%E5%91%A8%E7%9B%A4%E9%BB%9E-26-11-2-12-2018-%E9%96%8B%E8%B6%B3%E9%A6%AC%E5%8A%9B/

沒想到這個星期原來看了這麼多,但開動十足引擎,依然未能全覽想看的演出,像黃大徽的觀照系列只能看到《B.O.B.*終極版》和《壹加壹》。兩個演出中間有著某些的聯繫。《B.O.B.*終極版》重溫了當年《B.O.B.*》的一段,找來當年有份參與演出的何靜茹及黎德威擔演,《壹加壹》則黃大徽在《B.O.B.*》之後的嘗試,找來不同的舞林中人一起演出(這次找的是邱加希),透過演出去認識自己及對方。兩者都涉及語言和行動之間的關係,一個個看似簡潔清晰的指令卻可以引出不同的身體詮釋。動作經過大腦思考而產生的移動,與語言構成有趣的關係。

雖然同為翻譯劇,香港演藝學院推出的《兒欺》及《加數機》,一個寫實命題,一個表現主義的呈現,看到學院師生多元的風格。看《兒欺》的場刊,才知道也是較早前風車草劇團演出的《攬炒愛情狂》同一編劇Rebecca Gilman的作品。這次以年輕父母因吸毒而被政府社福機關迫令將尚在襁褓的女兒交由其外母照顧,由此引出一段母女爭取女嬰撫養權的故事,再經此引帶出當代社會無法處理的問題,當中涉及宗教、社會資源、扭曲的家庭關係。故事逐步推進,相當有迫力,而演出的學生均頗稱職。《加數機》中,一個默默工作了廿五年的會計被一台計數機取代了。導演張藝生的奇詭處理手法叫人想到德國表現主義,佈景舞台設計也與超現實的內容相配合,整個作品突顯了現實制度中非人化的荒謬。

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這幾年的確為本地新進編劇提供不少的創作機會,也讓他們有機會將創作修改,力臻完美,之前看的《原則》便是一例。這次看新進編劇區汶樂的《傾城無方》,也有意外驚喜,當中導演黃龍斌的處理令作品生色不少。一場香港抗日保衛戰,區汶樂以英國軍官、志願軍、香港年輕人、黑社會及日軍等幾個角色,交代當時,折射出當今社會不同人面對強權逆境的卑躬屈膝與訶腴奏承。黃龍斌以形體及意象劇場形式,將故事逐一推展。演員也相當出色。

這個周末終於來到小息的跨媒介聲音導覽演出《我們的海》現在篇,我們在油麻地的櫻桃街公園集合,然後跟著聲音導航,走到那些不曾到過的「新填地」,才發覺深深印在腦海的兒時印象,與眼前的景象已相距甚遠。詩意的文本與現場環境相配合,感覺上較未來篇的強烈得多。較為奇怪的是結束前的填海民意調查,或者是要複製政府的假民意諮詢?調查提供的資料不全,也有強烈的引導性,於是,到最後主持人提出真實的填海資料時,便叫人感到難以信服。有趣的倒是參加者的反應:不少願意以夢想來交換,因為反正沒夢想!

看了一個關於雙性人演出不久,又看到這一套談跨性人的電影《翠絲》。對於導演把這個題材帶到觀眾面前很是佩服,看的時候也很同情男/女主角的困境。但究竟跨性是否應當作一個問題來處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可以有別的角度去看?我還在想。

[盤點48]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