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至立場(原文連結)
文:陳瑋鑫
讀著「跳格黑盒」第二齣作品《視外之景》的演出資料,工作人員列表中沒有導演/編劇/舞台設計等崗位名稱,取以代之的是實驗領航員/話語/空間.視覺/立體.光影…… 從這微小的顛覆手段,或許已能看出《視》的創作團隊銳意突破傳統的戲劇製作模式,嘗試打破創作過程中的階級與界限,踏上一趟全新的劇場大冒險,最終為觀眾呈獻不一樣的觀演體驗。
《視》的實驗領航員(導演)陳冠而(Fee),提到今次作品緣起乃來自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的邀約。事關劇團在年底這個檔期本預留了給國際黑盒劇場節的節目,但因疫情持續,有關節目被逼取消,所以大約在六月份的時間,馮就找來小息跨媒介創作室(小息)的藝術總監Fee,商討合作可能。考慮到準備時間不多,二人經討論後就決定可從小息前作《清醒做夢時間》的主題:夢與現實出發,以「Seeing」(觀看)作切入點,重新發展成一齣全新創作。
Fee指上次《清》的展演形式雖然比較特別,但始終未能突破傳統的敘事形式,所以談不上十分滿意。不過她依然對探索夢的語言感興趣,故今次新作就嘗試透過全新的故事及班底,重新處理,以「Project Seeing」(觀看計劃)之名,於話劇團的黑盒劇場內作進一步探索。為了尋找更多新鮮可能,Fee也特別找來不同的人合作,其中不少更是首度參與小息的製作。
首先她邀請了兩位資深跨媒介劇場創作人馮程程與劉銘鏗,分別參與「話語」(文本創作)及「立體.光影」(裝置與光影設計),同時也找來近年參與不少舞蹈創作實驗的音樂人劉曉江,與及過往主要聚焦展覽,零劇場經驗的視覺團隊mmmmor studio,來共同發展「聲音」與「空間.視覺」。Fee指她刻意找來這一班非一般的設計團隊,並冠上不同的崗位名稱,是因為她覺得劇場人太多固有習慣,不同背景及經驗的創作人走在一起,或許更能引入不同的思考角度,為演出帶來更多突破。
除此之外,她認為在工作模式上也需要作出改變,結果才會有變化,故早於七月的時候,就先以六節創意工作坊去展開是次創作。首四節就先由主創及設計團隊成員輪流主持,從大家的生活經驗及感受分享開始,做了不少練習,並相互交流當下觀看的經驗,而各演出者就於第五節才加入,而非像一般戲劇創作的排練過程,由文本先行,演員再圍讀,設計只在後期加入的模式。尤其今次作品並非以劇本語言主導,敘事形式也較片碎,以此實驗形式撞擊一下,容讓不同元素同時開展,也促進各創作成員作出更多討論互動,思考如何可以好好整理及表達感受。
至於三位負責「身體.行動」的演出者李思颺、文瑞興及許晉邦,Fee形容三人在表演特質上可謂南轅北轍,但同樣都勇於思考嘗試。好像話劇團演員文瑞興之前雖然多參演敘事劇場的製作,對於生活化的演繹自然駕輕就熟,但這次也很願意投入作形體演出,極具可塑性。相信隨著編創發展,眾演者將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總的來說,過程中Fee感受最深的,是大家都很願意去坦誠分享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在過去一年多,大家於香港都經歷了很多,有不少感受與困惑需要去梳理。大家都十分珍惜可以在這個時候一起回到劇場去探索,尋找不同的創作方向及重點,再各自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回應、發問、溝通。她坦言大家都很清楚這次不一定能夠做到一齣完美的作品,但相信透過整個創作團隊,不分高低你我去進行思想撞擊,將能融合不同元素,發掘不同的觀看角度與層次,去啟發觀眾思考眼前東西的真與假,看出「視外之景」。你,準備好打開眼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