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至虛詞(原文連結)
文:姚嘉敏
自疫情爆發以來,演藝界不少活動都被剎停,對於業界而言,2020年就像是消失了的一年。不過,隨著疫情緩和,演藝活動也像雨後春筍般,令人目不睱給。
繼《原則》後,香港話劇團今次為大家帶來風格迥異的兩套作品——《言說之外》與《視外之景》。兩套劇都以嶄新且富實驗性的表演方式帶給觀眾一個「多感觀」的劇場體驗。
《言說之外》:感受自己,梳理情緒
《言說之外》(The Void)由黃譜誠(Chester)擔任文本、聯合導演及演出,另一位演員為郭靜雯,李穎蕾(蕾)共同編寫、林俊浩(Ivanhoe)聯合執導。
顧名思義,《言說之外》所說的是一些言語以外的事情,例如日常生活中一些無法言喻的時刻以及當刻的情緒。Chester說「作品是一個梳理自己內心空白的歷程。」而空白指的是一些無法以言語說明又或者無法坦白去對面對自己的時刻。Chester續指:「演出的過程希望嘗試將這些無法言喻的東西梳理出來。」整套劇是一個感受與沉澱的過程。
劇本源自於Chester以往寫下的一篇文字,他說「當時有些時刻不能夠去訴說,於是寫下了一些文字。那些只是感受,並不是在敘述事情。」而蕾在收到這些文字後,慢慢解構了當中的意思以及Chester當時的情緒,再作出拓展。在撰寫劇文本時,蕾沒有採用傳統的敘事方式,她希望「這些文字可以成為劇中的其中一種聲音,再去與其他聲音結合。」聲音是劇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演員每一個動作,例如移動、擺放、提起物件這些微小的細節,其實都是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Ivanhoe說:「我們希望放大日常生活中的聲音,令這些細節不至於會流失,因為一段回憶是由很多部分組成。」聲音,可以用作勾起回憶、重組回憶的重要元素。「希望以不同的聲音又或者不同的元素嘗試為大家造一扇門,通過這一扇門後,便可以進入一個沉澱層,讓大家在當中感受自己。」
是次作品在黑盒演出,整個表演章回在一個密閉空間中進行。Ivanhoe指:「我們在做一個盒中盒的表演,而盒之中又有一部鋼琴。鋼琴會產生共鳴,而黑盒這個空間就好像帶領我們一層又一層進入這種共鳴,再透過共鳴把我們錯過了又或者塵封已久的東西再次掏出,形成一種回音,讓自己重新傾聽。」鋼琴和菲林都是劇中重要的物件,彈奏的過程以及沖曬相片的過程是兩位主角梳理自己的內心、傾聽自己的內心的方式,而看劇則是觀眾們沉澱自己的過程。
《視外之景》:多元探索,解構影像
《言說之外》是一趟透過聲音讓大家沉澱的旅程,至於《視外之景》則是一個以視覺去探索的過程。「看」是人類出生後第一種用以理解世界的感官,對導演陳冠而(Fee)而言,觀看是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而且會隨著年紀有所不同。
《視外之景》(Project Seeing)則是一個放大視覺感官的劇場「實驗室」。訪問當日,Fee表示整個團隊仍在一個探索的階段,並笑言「相信作品會改到最後一秒」。Fee又補充:「今次我們嘗試去探索一種新穎的說故事方式,因為傳統戲劇的敍事方式己經不足以描述現時的生活。」她把現在的生活形容為當代生活,是一個被智能電話、社交媒體佔據的年代,尤其在直播漸趨流行後,我們現在可以即時觀看到不在面前的影像,與以往的觀看方式完全不同。「每一天,我們都會看到千百萬種影像,但是卻甚少去分析眼前的影像如何形成,而《視》劇就是一個對不同生活段落的多角度觀察以及反思。」
劇場中有不少與觀眾對話的情節,Fee表示希望令觀眾可以主動去閱讀今次的作品。「我們希望觀眾可以一同去想像、探索所看到的到底是甚麼,比起給予他們一個特定的答案,這令過程有趣得多。」
在創作的過程中,Fee需要接受以及融合各個成員的想法,團隊中每人都有不同的背景,「雖然每人的眼睛各有不同,但當中都包含一點純真,大家對於生活上都有細微的觀察。」採訪當天只是團隊第二個星期的排練,當中還有很多變數,團隊自身也仍在探索當中,探討各種觀看的可能。「視外的部份比較重要,看見後,大腦如何解讀,最後又理解成什麼。」
現實上很多東西也是如此,往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以及探索,背後的意思才會慢慢浮現。「如果可以在觀眾心中留下一些問題或者提示,已經十分有意義。」Fee最後這樣說。